百年美术历程中的红色经典:行政教辅部门第一党总支邀请于洋教授作报告

按照中央美术学院党史学习教育的统一部署,2021年10月29日下午,受行政教辅部门第一党总支邀请,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于洋教授在学院7号楼一层红椅子报告厅为总支全体党员带来一场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百年美术历程中的红色经典》,行政教辅部门第一党总支书记傅怡静主持活动。


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于洋教授为行政教辅部门第一党总支全体党员作报告

“百年美术历程中的红色经典”这个题目两个关键词,即百年美术和红色经典。于洋教授在开篇谈到,如果把1840年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美术史开端的话,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也正是中国人或中国文化艺术不断走向近现代,不断去寻求自己文化身份的一个历程。从这个角度看,这一百年的美术创作历史可以说是一部表现社会历史演进的艺术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新中国美术造型艺术语言的演进史,更是一部由视觉图像汇集而成的民族家国史。
 
报告分“中流砥柱:20世纪主题性创作在中国”“老树新芽:新时期以来的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主题性创作如何走出模板化、推陈出新”“学院性、经典性、创新性: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当代机遇”四个篇章,在一幅幅美术经典中,于洋教授用理性严谨又不失诙谐风趣的方式将每幅经典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创作故事娓娓道来。“要成为经典作品,一个最根本的内容是首先它要是一张好画,要是一件好的艺术作品,这是第一位的”,于洋强调。
 
在回顾经典的同时,于洋教授也谈到了“主题创作”当下的问题,指出部分主题性创作陷入了一种模板化定式,缺少原先的真挚鲜活、接地气的创作风格。“以自然的、富有人性的、放松的方式讲述故事、抒发情感、表述意趣,对艺术家来说是权利,更是职责”,他认为艺术家作为时代最敏锐的观察者和形象塑造者,应该有勇气、有能力挑起这份担子,努力创作专业圈里“叫好”、观众群里“叫座”的作品。
 
“在历史画中,历史事实、历史材料、历史细节只有在被艺术家的个性光辉所照亮的时候,才会产生艺术感染力。”在总结发言中,于洋与大家分享了水中天教授的艺术观点并谈到,对主题内容的认知和感触是主题性绘画的构思与创作基础,但作为“主题”的内容却并不是主题性绘画作品的全部价值所在,绘画的第一性的价值核心永远根植于其艺术性。或者可以说,民族、国家、地域等集体主义叙事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同样可以在艺术价值的层面向深处发掘,史诗巨构或“命题作文”也同样可以、甚至更有利于在审美价值与艺术本体领域探寻精神的高度。而主题性绘画的接受与欣赏,也最终有赖于绘画形式与内容共同达成的文化意趣与精神境界的升华。
 
此次学习活动受到总支党员们的一致好评,大家表示,于洋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精彩纷呈、意犹未尽、收获颇丰,希望总支能继续组织此类学习活动,进一步丰富党史学习教育的厚度,温故而知新,以学促建,让党员同志在不断积累中成长。


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百年美术历程中的红色经典》活动合影

行政教辅部门第一党总支/文图
宣传部 宋曼青/编
2021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