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全国人民面对疫情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之际,在校党委的全面领导下,教务处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积极落实在疫情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网络教学工作,并努力承担社会责任,于近期相继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推出了一系列中央美术学院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助力全国高校师生和广大学习者在线抗“疫”。 此次我校共有四门在线开放课程登陆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其中,首次上线运行的有两门课程,即人文学院李军教授于3月10日开课的《文化遗产的诗学》(第一季)和将于3月23日开课的设计学院费俊教授、王黎明副教授的《艺用人体动态研究VR教程(行走篇)》;另外,去年作为我校首批上线并获得社会高度赞誉的两门课程也已在这个春季再次上线运行。令人可喜的是,二次上线后仅仅两周,造型学院基础部叶南教授的《素描教学基础课程》就达到了14500人次的超高订阅量,人文学院吴雪杉教授的《中国现代艺术12讲》也在同类课程中脱颖而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抗击疫情期间,这一系列中央美术学院在线开放课程能够成功上线运行并迅速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充分体现了我校对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融合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及在国内艺术类在线教育的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引领作用。 由中央美术学院李军教授讲授的《文化遗产的诗学》(第一季)已于2020年3月10日正式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开播。课程不预设学生具备一般的文化遗产学知识和方法,而是从每个人最日常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体验、描述、分析与人类生活须臾不可分离的空间、时间、记忆与物中的人类文化建构,从而发现自己所在世界的深层意义和文化之根,也就是自己的“文化遗产”;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不同专业,从事与空间、时间、记忆与物相关的案例研究,尝试理解中国之美、中国文化之美和人类文化之美,创建新的文化体验和文化实践。 《文化遗产的诗学》(第一季)课程宣传片 中国大学MOOC平台 |《文化遗产的诗学》(第一季)课程网址: 第一讲:空间的概念 第二讲:理解空间 第三讲:空间的尺度 第四讲:空间单位之间 第五讲:场所精神 第六讲:空间的诗学(上) 第七讲:空间的诗学(下) 第一讲:时与诗 第二讲:作为框架的时间 第三讲:作为空间的时间 第四讲:作为物的时间 第五讲:时间的形状 第六讲:文物的修复 第七讲:时间的诗学 第一讲:物的本义 第二讲:作为秩序的“物” 第三讲:作为媒材的“物” 第四讲:透过器形看媒材(上) 第五讲:透过器形看媒材(中) 第六讲:透过器形看媒材(下) 第七讲:作为色彩的“物” 第八讲:作为本质“物” 第九讲:作为象征的“物” 第十讲:作为废墟的“物” 第十一讲:物的精神分析 第一讲:梦与记忆 第二讲:记忆的时空框架 第三讲:集体记忆与文化记忆 第四讲:文化记忆再生产 第五讲:黄帝崇拜与炎黄子孙 第六讲:文化记忆与文化认同 第七讲:理解政治 第八讲:文化认同的政治 第九讲:文化认同的政治例证之一 第十讲:文化认同的政治例证之二 第十一讲:文化认同的政治例证之三 第十二讲:记忆与历史 第一讲:从另一个角度看文化遗产 第二讲:什么不是“遗产” 第三讲:从“小家”到“大家” 第四讲:我们、你们、他们 第五讲:文化遗产的二重性 第六讲:中国世界遗产的类别 第七讲:中国世界遗产的问题 第八, 讲:遗产的“死”与“活” , ;, , , , , , , 李军,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96至1997、2002至2004年、2011至2012年和2013年,分别在巴黎国际艺术城、法国国家遗产学院、巴黎第一大学、哈佛大学本部和哈佛大学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研究中心,从事文化遗产和跨文化、跨媒介艺术史研究。2014年任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客座教授。 已出版专著《可视的艺术史:从教堂到博物馆》《穿越理论与历史:李军自选集》《出生前的踌躇:卡夫卡新解》《希腊艺术与希腊精神》《“家”的寓言:当代文艺的身份与性别》;译著《拉斐尔的异象灵见》《宗教艺术论》等;主编《跨文化美术史年鉴 1:一个故事的两种讲法》;即将出版新著《跨文化的艺术史:论图像及其重影》。 策划大型国际展览“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湖南省博物馆,2018)及“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中国国家博物馆,2018)。李军教授《文化遗产的诗学》(第一季)
首发上线啦!
《文化遗产的诗学》(第一季)课程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