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教授《文化遗产的诗学》(第一季)

首发上线啦!

时值全国人民面对疫情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之际,在校党委的全面领导下,教务处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积极落实在疫情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网络教学工作,并努力承担社会责任,于近期相继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推出了一系列中央美术学院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助力全国高校师生和广大学习者在线抗“疫”。

此次我校共有四门在线开放课程登陆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其中,首次上线运行的有两门课程,即人文学院李军教授于3月10日开课的《文化遗产的诗学》(第一季)和将于3月23日开课的设计学院费俊教授、王黎明副教授的《艺用人体动态研究VR教程(行走篇)》;另外,去年作为我校首批上线并获得社会高度赞誉的两门课程也已在这个春季再次上线运行。令人可喜的是,二次上线后仅仅两周,造型学院基础部叶南教授的《素描教学基础课程》就达到了14500人次的超高订阅量,人文学院吴雪杉教授的《中国现代艺术12讲》也在同类课程中脱颖而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抗击疫情期间,这一系列中央美术学院在线开放课程能够成功上线运行并迅速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充分体现了我校对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融合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及在国内艺术类在线教育的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引领作用。


由中央美术学院李军教授讲授的《文化遗产的诗学》(第一季)已于2020310日正式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开播。课程不预设学生具备一般的文化遗产学知识和方法,而是从每个人最日常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体验、描述、分析与人类生活须臾不可分离的空间、时间、记忆与物中的人类文化建构,从而发现自己所在世界的深层意义和文化之根,也就是自己的文化遗产;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不同专业,从事与空间、时间、记忆与物相关的案例研究,尝试理解中国之美、中国文化之美和人类文化之美,创建新的文化体验和文化实践。

李军教授慕课推介视频

《文化遗产的诗学》(第一季)课程宣传片

《文化遗产的诗学》(第一季)课程前言


中国大学MOOC平台  |《文化遗产的诗学》(第一季)课程网址: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CAFA-1450147163?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iphoneShare&utm_campaign=share


课程大纲


 

 第一单元:天地之间
 第一部分:理解空间
  • 第一讲:空间的概念

  • 第二讲:理解空间

  • 第三讲:空间的尺度

  • 第四讲:空间单位之间

 第二部分:场所精神
  • 第五讲:场所精神

 第三部分:空间的诗学
  • 第六讲:空间的诗学(上)

  • 第七讲:空间的诗学(下)

 
 第二单元:古今之间
 第一部分:理解时间
  • 第一讲:时与诗

  • 第二讲:作为框架的时间

  • 第三讲:作为空间的时间

  • 第四讲:作为物的时间

 第二部分:时间的形状
  • 第五讲:时间的形状

  • 第六讲:文物的修复

 第三部分:时间的诗学
  • 第七讲:时间的诗学

 
 第三单元:物我之间
 第一部分:物的身体
  • 第一讲:物的本义

  • 第二讲:作为秩序的“物”

  • 第三讲:作为媒材的“物”

  • 第四讲:透过器形看媒材(上)

  • 第五讲:透过器形看媒材(中)

  • 第六讲:透过器形看媒材(下)

  • 第七讲:作为色彩的“物”

 第二部分:物的灵魂
  • 第八讲:作为本质“物”

  • 第九讲:作为象征的“物”

  • 第十讲:作为废墟的“物”

 第三部分:物的精神分析
  • 第十一讲:物的精神分析

 
 第四单元:你我之间
 第一部分:记忆的时空框架
  • 第一讲:梦与记忆

  • 第二讲:记忆的时空框架

 第二部分:集体记忆与文化记忆
  • 第三讲:集体记忆与文化记忆

  • 第四讲:文化记忆再生产

  • 第五讲:黄帝崇拜与炎黄子孙

 第三部分:文化记忆的政治
  • 第六讲:文化记忆与文化认

  • 第七讲:理解政治

  • 第八讲:文化认同的政治

  • 第九讲:文化认同的政治例证之一

  • 第十讲:文化认同的政治例证之二

  • 第十一讲:文化认同的政治例证之三

  • 第十二讲:记忆与历史

 
 第五单元:公私之间
 第一部分:从小家到大家
  • 第一讲:从另一个角度看文化遗产

  • 第二讲:什么不是“遗产”

  • 第三讲:从“小家”到“大家”

  • 第四讲:我们、你们、他们

  • 第五讲:文化遗产的二重性

 第二部分:遗产的诊断
  • 第六讲:中国世界遗产的类别

  • 第七讲:中国世界遗产的问题

 第三部分:遗产的“死”与“活”
  • 第八, 讲:遗产的“死”与“活” , ;, , , , , , ,


李军老师及课程团队简介

李军,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96至1997、2002至2004年、2011至2012年和2013年,分别在巴黎国际艺术城、法国国家遗产学院、巴黎第一大学、哈佛大学本部和哈佛大学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研究中心,从事文化遗产和跨文化、跨媒介艺术史研究。2014年任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客座教授。

已出版专著《可视的艺术史:从教堂到博物馆》《穿越理论与历史:李军自选集》《出生前的踌躇:卡夫卡新解》《希腊艺术与希腊精神》《“家”的寓言:当代文艺的身份与性别》;译著《拉斐尔的异象灵见》《宗教艺术论》等;主编《跨文化美术史年鉴 1:一个故事的两种讲法》;即将出版新著《跨文化的艺术史:论图像及其重影》。

策划大型国际展览“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湖南省博物馆,2018)及“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中国国家博物馆,2018)。

 

从传统课堂到“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老师们都经历了什么,同学们需要做哪些准备,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采访一下课程主讲人李军教授及团队:

Q
《文化遗产的诗学》(第一季)的新颖之处有哪些?有哪些课程“亮点”值得同学们重点关注?需要在开课前需哪些准备?
A
文化遗产不是概念,而是我们每个人的文化寻根;文化遗产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开始。当我们去寻找我们生活中重要的地点、场所、家园、祖国的时候,当我们去度过我们生活中重要的时刻、生日、节庆的时候,当我们保藏信物、赠送礼物、睹物思人的时候,当我们与大家一起聚会欢歌、叙往忆旧、展望将来的时候,我们都在邂逅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从这些时刻开始。文化遗产的诗学跟大家一起体验文化的诗意,创造诗意的生活。不需要准备任何东西,只要求大家带来一颗善感的心。
Q

讲授MOOC与其他课程有何区别,李老师录制前做了哪些准备?课程设计原则和制作理念是什么?如何调动同学们在线学习的积极性呢?


A
录制MOOC就像拍电影,你除了是教师,还要做演员,还要当编剧,有时还要兼导演。MOOC动用了各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课程分成很多短小的知识点和共享体验,需要大家参与。
Q

MOOC为优质教育的普及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但是如何结合传统课堂与MOOC、利用MOOC来促进课程质量的提升呢?


A
还是希望能够课上和课下有结合。MOOC不能取代传统课堂,新的知识、新的体验、新的共享都需要与时俱进,尤其是跟同学们一起的考察、体验、分析和交流,如何形式都不能替代。希望疫后还是能够恢复一部分线下课程。
Q

MOOC在更宏观的层面,不仅促进大学教育体系的重构,对于社会来说,MOOC将可能创造新的教育模式、推动公平民主的学习型社会的发展,那么此次课程除专业领域的影响外,对非专业人士有哪些积极意义呢?

A

教育要民主化,教育也需要提高和提炼。像我喜欢的一个法国诗人说的那样,真正的爱不是两人四目相对,含情脉脉的时候,而是坐在一起,看向同一个方向的时候。希望跟大家同步发展,共同提高。




文字 / 李军、周岚、段牛斗、李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