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展融合”开讲|第一讲:造型学科基础部“展新·展课”

 

 

   

近日,由教务处策划的课展融合系列活动,造型学科基础部组织的课展教学第一讲——造型学科基础部展新·展课开讲了。出席讲座的嘉宾有原造型学院基础部主任高天雄、造型学科基础部主任白晓刚、素描教研室主任杨澄、色彩教研室主任李荣林、立体造型教研室主任卢征远、创作教研室主任叶南以及教务处郝凝辉教授。造型学科基础部的几位教师分别对基础部教学体系与脉络、素描、色彩、立体造型、创作基础等核心专业课程做了介绍。讲座由卢征远主持。

 

教务处郝凝辉教授首先对高天雄先生及各位师生的出席表示感谢。他谈到,基础部长期将以本为本、以本为强作为本科教学的追求,以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底蕴为专业教学提供激扬远航的保障。本次基础部展新·展课系列活动的第一场展览分为立体造型”“素描”“色彩”“创作基础四大板块,将理论教学与绘画创作有机融合,集中展示了核心课程的优秀作业共计300余幅,生动呈现了学生们的创作思维和创新能力;未来,将致力于探寻更多的艺术展示平台,为学生们成长提供更多交流的契机。

 

造型学科基础部主任白晓刚表示,基础部的教学汇报展从去年开始已成为课程的一个环节。课展融合系列活动的开展为本科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他认为,此次活动的落点非常恰当,将5号楼旋转楼梯的空间纳入到教学环境中,为师生提供了很好的教学交流实践场地。

 

素描教研室主任杨澄介绍了基础部素描教学的总体主张。他提到,基础课程要有原则、有标准、可操作。杨澄以基础部教学的传统发展为出发点,阐述了全因素教学作为基础训练方式在常规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强调无论以何种艺术媒介、语言形式进行创造,都需要在认真写生的同时重视视觉信息的采集,继续坚持和发扬全因素的教学理念。

 

色彩教研室主任李荣林介绍了基础部色彩课程的基本设置和核心内容。他谈及色彩教学的两点共识:一是要学会整体观察,从整体把控画面的各个部分,把握画面的强弱节奏和色彩秩序;二是要建立起清晰的色块归纳与画面色调构建意识,把复杂的物体进行整合归纳,使各色块之间有效地形成合力,构建独具特性的画面色调。李荣林提出,生动、扎实、结实、内敛、深厚这些美院传统优秀作品所具备的品质,都要切实沁润在一年级的色彩教学中。

 

立体造型教研室主任卢征远用思维导图的形式介绍了基础部的泥塑课程。他强调,泥塑与透视、解剖的融合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立体造型。纵观基础部的一年级学习内容,不管是素描还是色彩都是基于空间和环境来理解的。因此,学生要学会主动学习并积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学会思考,学会理解,学会感知,学会表达,在绘画语言的点线面与造型语言的空间之间形成灵活转化。最后,他强调了抽象意识、体面意识、方法认知等在课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创作基础教研室主任叶南分享了创作基础的课程。她说,创作课程是一门相当年轻的课程,其不仅使大家深入接触和培养创作思维,还能更好地观察生活,补充素描和色彩课在思维上的分析需要,这也是创作课程开设的目的和原因。通过创作课程的系统学习,能够更好建立创作意识,培养创新人才,以创造力为核心找到新时代的文化语境,用艺术语言形式来传达思想深度。

原造型学院基础部主任高天雄先生指出,“课展融合”第一场展览是教务处和基础部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凝聚而成的结晶。从学校老师到同学,通过“课展融合”探索出一条突破重围的路,为教学与学习提供了新的维度。他着重提到学习的几大重点:第一是要迎难而上;第二是面对问题积极解决,不犹豫;第三是端正学习态度,建立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判断、认识、分析、交流能力。通过分享庄子的《逍遥游》,他告诫同学们要立志高远,脚踏实地,忠于实践,要自觉主动站在时代的角度看待今天的学习和脚底下要走的路,努力实现自我的价值。

 

 

白晓刚主任在最后总结时引用梁启超授之以道不授之以巧之言,深刻说明了技巧是学习内容的规律与方法,不是机巧,也不是捷径。学生们要脚踏实地探寻规律,提高创造力,充分利用在基础部的学习时间,在老师的带领下上好每一堂基础课程,以求得更长远的发展。

课展融合系列活动第一场:造型学科基础部展新·展课展览是基础教学改革新征程的阶段教学汇报展。此次课展教学与展览相辅相成,为学生们提供了更为清晰的课程介绍及理论指导;同时,也为中央美术学院课展融合系列活动的持续开展创造了良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