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院教学检查划重点丨完善“跨”与“融”教学机制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
2020年12月16日-17日,中央美术学院对各院系组织了全面的教学检查,此次教学检查包括“评审各院系评议推荐的在校生优秀作业”和“集中听取各院系评议推荐的年度优秀课程汇报并终审”两部分。党委书记高洪,院长范迪安,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文海,副院长苏新平、吕品晶,教务处处长孙韬,各院系负责人,以及相关教师参加了此次教学检查。
通过教学检查,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今年整体的教学更加全面、真实、富有启发性。老师同学们克服了疫情带来的困难,在疫情期间没有放松,采取了新的网络教学。疫情带来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问题,也成为艺术研究的新课题。
教学检查是为了总结好的教学经验,同时发现不足,补齐短板。通过此次教学检查,希望未来美院教学能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提升:
一是加强中央美术学院基础教学,提高基础教学问题意识导向,提高学生的社会敏感度。在本次教学检查中展示了很多新的课程实践,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研究也多了起来。“把社会意识融入基础教育,与社会相连接”也是中央美院教育教学的目标。在此次教学检查中,各院系的基础教学都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原本专业的小圈子走出来,接触生活、接触现实、接触世界,让他们走出校园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这是基础教学中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二是继续完善跨学科、跨专业教学机制,实现专业、学科间的“跨”与“融”。中央美院各个专业学科虽然不同,但是很多教学方法、教学语言,在学生作业中都体现出了共通性。这就促使我们要思考如何进一步融合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资源。美院一直强调要培养宽基础、高素质、具有融意识的学生,因此,未来教学改革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横向的,像设计学院打通原来的专业壁垒,形成更多的专业方向;二是纵向的,要打通不同年级、本硕博之间的壁垒,纵横开放,形成一个融会贯通的流体教学模型。
三是加强学生批判性、思维性、文化性训练,让新概念、新思想落实、落地、落成。我们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更新教学课程的题目与内容,既要传承现有知识,又要培养新的知识增长点,我们要思考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让新思维、新概念落地实践、服务社会。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
第一站: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通过展板展示、作业陈列、视频播放、展览复原等方式呈现了四个工作室的多样化理论教学与学生们的实践成果。随着社会对媒体网站、新媒体、融媒体等的关注,针对对艺术出版与传媒工作室的教学工作,老师们围绕课程实践、以及与社会、企业合作提供实习岗位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第二站: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强调学生作业的独创性与思辨性,在评选优秀作业时,不限作业方向,强调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多元分析的能力。在公共课教学方面,线上授课的互动尝试对此后的线下课堂也有了新的启发,而这也是全院基础公共课教学实践创新要关注的新背景。
第三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展示了在以美育发展为重点的课程教学下,学生们结合美院特色完成的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思政课作业,还有如纪录片、手制书等新形式课业成果。美院的思政课需要创新的课堂内容,授课教师也应以丰富的教学方式来带动课堂参与性,这也是根据美院学生特性而特别设置“五位一体”教学模式。
第四站:实验艺术学院
实验艺术学院新颖的教学思路与课程内容是展览的重点内容之一,实验艺术学院注重学生在创作上的个人表达与思维活性,培养学生以独特的视角阐释艺术。无论是论文还是装置作品,授课教师在学生作品主题的选择上始终提供了很大的自主空间,使得学生作品所呈现出的艺术观念性得到了教学检查组的好评。
第五站:油画系
油画系在今年的基础教学上紧扣社会现实,鼓励学生在创作时关注社会热点、生活环境,让学生对创作有了更深的思考与认识。同时,在课程安排中,也有在特定场域下的绘画实践课程,逐步实现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综合拓展的教学理念。
第六站:造型学科基础部
造型学科基础部在线上素描课、色彩课的效果超出预期,让学生在家庭生活、社会实践中寻找素材,可以更深入、真实地感悟与思考疫情期间的个人与社会关系。在恢复线下教学后,基础部特别加设了针对专业课的集中讲座,为学生们在大二时选择专业方向做好准备。
第七站:版画系
版画系在线上完成了基础静物课程、风景画课程等教学安排,并设立“线性元素”“影的情绪投射”“色彩归纳”三个专题,鼓励学生注重生活化的内容,将版画语言与综合材料相结合,突出艺术创新性。在参观实验性质的学生作品后,教学检查组表示这种通过梳理与演变而形成自身美术语言的方式,和从具象表达到抽象表达的思维模式是值得美院学生在创作时普遍学习的。
第八站:中国画学院
中国画学院历来坚持夯实基础,无论是印章篆刻还是山水花鸟,临摹课的比重相当大,但老师也十分强调在教学中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进行篆刻时对字法源流的认识与学习必不可少,学生书法作品整体的笔性都展现得很好,但书画的关联性训练仍需加强。
第九站:壁画系
壁画系在教学上独创性意识高,表现力强,各个工作室在教学上都呈现丰富的面貌。其中,第一工作室有专门的材料认知课,这种基本课程应在全校范围开设,融会贯通才能使美院学生在基础上有所积淀。针对壁画教学,教学检查组强调要挖掘每个学生的自身特性,引导同学们完成具有独特性的作品。
第十站:雕塑系
雕塑系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们的空间意识,除专业的技法指导外,各个工作室根据方向设立了一系列课程,如在制作传统雕塑的前期准备与过程中,还有穿插书法线描等实践,这是对思维的启发与文化的传承,对作品面貌的完整性起着关键作用。
第十一站:建筑学院
作为艺术院校中的建筑学院一直强调与理工科院校中建筑学科的不同,突出对艺术思维的开发,注重实用性与装饰性结合的问题,在课程体系中增添了丰富的案例分析。实际教学中,在解决人体工学与空间问题的基础上,课程内容重点关注了构筑物的个人情绪、功能使用、建筑经验的多方融合模式,利用空间逻辑体现特殊性。
第十二站:设计学院
设计学院重视创新思维,从设计史等理论教学,到技术课程解决实操性问题,以 “社会设计”“艺术科技”“智能生活”等多个设计研究方向展示教学成果。在本次教学成果展示中,设计学院加入了研究生的作品,这得益于设计学院教学改革后,本科生与研究生在课程选择上具有一定的互通性,打破了教学交流的壁垒。
第十三站:城市设计学院
城市设计学院的课程设置,体现了设计与生活、社会密切相关性,社会的需求推动了设计的发展,城市设计学院的专业也致力于为社会服务,为城市服务。教学检查组提出未来城市设计学院要加强与各学院的沟通交流,进行学术梳理,思考如何形成教学科研成果。
第十四站: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
2020年12月9日,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以作品展示、课程汇报等形式进行了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实践课程的教学检查。中法学院的课堂采用讲座、集中授课和个别指导、示范等方式相结合,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课题独立思考并大胆实践。造型基础与设计基础教学的同时开设,多维地训练了学生思维拓展。
年度优秀课程
学院 |
课程名称 |
中国画学院 |
水墨人物写生 课程教师:王晓辉 |
|
篆刻基础(先秦古玺唐宋印章) 课程教师:戴裕洲 |
油画系 |
油画中光影因素的研究与表达 |
版画系 |
版画基础语言练习 课程教师:祝彦春 |
雕塑系 |
直接材料造型 课程教师:李展 |
壁画系 |
全观性素描(线构成与素描) 课程教师:李洋 |
造型学科基础部 |
素描2 课程教师:卢征远、余陈、杨澄、刘霞飞 |
实验艺术学院 |
毕业论文写作 课程教师:祁震、王郁洋、叶甫纳、陈抱阳、何贝莉、王沂、张梓倩、侯瀚如、吕智强、章燕紫、邱志杰、张愉、於飞、张国龙、陈明强、杨茉、谭天、邬建安 |
设计学院 |
综合设计1:升维设计-技术视野与设计跃迁 课程教师:王捷 |
|
设计基础1-拉丁文字编排与版面设计 课程教师:吴帆、Juan Sebastian Martinez Campo |
|
平面设计史 课程教师:潘镜如 |
建筑学院 |
设计初步2 课程教师:王小红、赵囡囡、朱宁宁、吴晓敏、吴若虎、范尔蒴、曹量 |
|
景观设计4 课程教师:吴祥艳 |
人文学院 |
美术考古研究 课程教师:郑岩 |
|
中国美术史(史前-唐) 课程教师:贺西林 |
|
艺术概论 课程教师:刘晋晋、黄泓积 |
|
体育2 课程教师:李文兰、崔特特 |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
策展观念与策略 课程教师:王彦慧 |
城市设计学院 |
造型笔记绘本-人物造型笔记与刻意练习 课程教师:苏海江、张姿、施振宇等 |
|
形象设计 课程教师:尹刚、冯薇、熊新君 |
|
器物审美研究 课程教师:田海鹏、宋瑞雪、邹忠良 |
|
人居环境系统艺术研究-智能空间 课程教师:梁晓旭、李悦 |
|
连接-感知 课程教师:冯励 |
思想政治与理论课教学部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教师:王正红 |
中法艺术设计与管理学院 |
视觉艺术基础 课程教师:黄建成 |
年度优秀作业
一等奖作品
中国画学院
王沛阳 《晌午》53*82cm 绢本设色 指导教师:张猛
乔玺铭 行草书创作(1)50cm*40cm(2)40cm*25cm(3)80cm*25cm 指导教师:蔡梦霞
油画系
吕慧瑶《坚硬又柔软的大家 》 油画 2.2x1.5m 指导教师:郭亚冠
版画系
李劲弈 《寓言》 指导教师 王华祥、李军
雕塑系
王祚元 一工作室 《ECHO》 49x66x58cm 指导教师:牟柏岩
壁画系
钟琳,《小剧场》系列,综合材料 指导教师:刘晓辉
造型学科基础部
龚正 《衣柜》 26cm×37cm 纸本炭笔 指导教师:余陈
实验艺术学院
李可《禅与手臂建构再解构艺术》 指导教师:邬建安、王沂
设计学院
姜慧敏 《后生命-锦衣》交互装置、综合材料 指导教师:陈小文、费俊
匡慧 《墙上的孤岛》 素描 指导教师:张欣荣、方政
倪尔璐 《声物-声食-声导》 3D打印、综合材料 指导教师:景斯阳
王乔贝尔 《FILTER》 书籍设计 指导教师:刘治治、何军、吴帆
周恺翔 《废品寄生》 书籍&空间改造 指导教师:周子书
姜子涵 《智慧城市语境下慢性网络立体构成》 建模、数字媒体 指导教师:王选政、王倩男、冯东升、王舒南
肖文博 《blood machine》 1920px*1080px 指导教师:陈小文、封帅、富裕
建筑学院
高帅杰 《集合住宅设计:STEPS BACK —— LOOKING FORWARD》 指导教师:李琳
李兆诚 《小别墅设计-间宅》 指导教师:刘焉陈
王金山 《北京东坝小学设计——红砖小学》 指导教师:史洋
邓袭伽 《室内设计——餐饮空间》 指导教师:杨宇
人文学院
2017级 初伊洵《女性能否拒绝视觉快感叙事?——劳拉·穆尔维的女性“他者”主体观批判》,指导教师:黄泓积
摘要:劳拉·穆尔维(Laura Mulvey,1941- )的《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1975)一文中,在对西方传统哲学的“主体中心论”的不完全解构下,提出了一种男性“自我”、女性“他者”的视觉快感生成体系,本文旨在反思女性“他者”主体观的逻辑漏洞,及其导致的女性主体的困境。
关键词:女性主义;《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镜像理论;主体困境
2018级 韩子懿《建筑的解释——以贵阳甲秀楼为例》,指导教师:李军
摘要:贵阳甲秀楼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其后几经战火焚毁,又因其重要的纪念碑意义和社会价值而在几辈人手里重建,其不同年代的建筑形制也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作为贵阳现存不多的文化遗产遗迹,关于这一建筑群的文献资料最为丰富。在阅读《建筑空间论》后,受其中关于建筑解释之反思的启发,本文意图以甲秀楼为例进行文献资料与实地考察对比,从而探讨文化遗产建筑的文献解释及建筑本身功能使用的问题。
关键词:贵阳甲秀楼;文化遗产;中国传统建筑;布鲁诺·赛维;建筑空间论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余典而 《艺术驱动城市更新:阿姆斯特丹, NDSM园区案例分析》 指导教师:张正霖
作为一种新的城市文化聚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艺术介入城市更新的重要实现。《艺术驱动城市更新:阿姆斯特丹NDSM园区案例分析》通过数据分析、邮件采访和资料梳理等多种途径,分别从园区信息、历史与组织架构、规划与空间布局、业态运营、经验与案例比较等五方面对阿姆斯特丹NDSM艺术区展开调研。第一部分列, 出了NDSM艺术区的基本信息,通过对园区位置和环境的分析,总结区位优势。第二部分以NDSM艺术区的历史与转型为线索,同时阐述了“艺术家孵化器(Breedingspot)创意理念”,对各利益相关者的定位和所发挥的作用进行梳理。第三部分以NDSM艺术区的分区规划、空间布局和代表建筑物为切入点,同时关注市政当局对NDSM艺术区的影响。第四部分通过梳理代表企业、艺术组织和活动,分析其经济与社会效益,对NDSM艺术区的相关业态和分布作出归纳。第五部分则在调研基础上总结NDSM艺术区的发展经验,目前面临的问题与相应措施,在对比马德里屠宰场(Matedero)艺术区的基础上,回归798艺术区、郎园、大栅栏等本土案例进行比照,兼顾全球视野与民族立场,探究艺术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功能实现,进行了思考和展望。
城市设计学院
盖琦正《孪 Digital Twins》 指导教师:卢英英、赵江凌
刘昌澄 《The Iron Giant》临摹 指导教师:曹田泉、郭斌、吴舒、王展
李可 《洞》指导教师:杨忠、赵梦雅
杨彬 《时上茶器》 指导教师:胡汉华
李镐《仪式感——渔网》 (造型笔记) 指导教师:苏海江、李德海
李敬坤《重构自然——归云》指导教师:卓凡、杨绍禹
高子安《等闲》指导老师:宋瑞雪、邹忠良
毛佳瑞 《∞》 指导教师:万晓鸥、张晨
叶文琦《我在美院第一堂党课——党员夫妇王思铎 赵秀兰》(造型笔记) 指导教师:苏海江、李伟
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
刘瑞妍《链》指导教师:黄建成
韩林希《Stone》指导教师:黄建成
作品简介:在这次主题创作中,我选取了摄影与绘画两种艺术媒介,去分别展示不同形态石头上的纹路,和石头完整形态,用石头代表客观存在的物体来探寻物体具象与抽象、微观与宏观之间的联系。石头微观纹路我选择用四组图片来展示,分别为手绘、负片、正像、蓝晒,正像是人类肉眼可见的形式,而其他三种则是来模拟不同时代下视觉语言的产物。同时通过抽象和简化的方式,让画面给观者带来更广阔的遐想空间,也让观者的感官视觉转化为无法言说的感知延伸。
CAFA·Young媒工作室 杨麒冰、廖宇,城市设计学院/文
宣传部 何逸凡 美术馆 李标/图
CAFA·Young媒工作室 廖宇/视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