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央美院毕业季丨微展厅·本科生/

城市设计学院(二)

 


微丨展丨厅



城市设计学院


展厅入口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展厅

搜索“作者姓名”或“学号”可直接观看作品

视频类作品请线上观看




序  言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由于新冠疫情我们被迫开启新的毕业展览方式。


大疫使我们被迫开启了暂停键,就像电影《流浪地球》开篇所说的那样:“起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就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变得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充满自豪的人类从未想到今天会伴着恐慌面对未知的惩罚,大自然敲响了警钟,喧嚣的世界终于静下来了,这个世界的人类文明仿佛突然停摆,我们不得不重新审思人类所面临的种种境遇。


我一直主张疫情下的教学不能只是常态教学, 这次疫情可能是人类历史上面临的最大挑战,灾难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我们应该和同学们一起反思,回归教育的本质,让同学们懂得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心怀友善,富有同情心。


灾难是一面照妖镜,我们看到太多突破了道德与文明底线的行为,践踏了人的尊严,摧毁了文明的根基。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说:“人类从原始部落进入文明的最初标志,是部落里出现受伤后又愈合的股骨。大量愈合的股骨,标志着原始人类开始懂得‘怜悯’与帮助他人,而这也正是文明与野蛮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愈合的股骨说明这些原始人在受伤后得到了同伴的保护和照顾,同伴与他们分享火堆和食物,直到他们的骨伤愈合。相互帮助,共克时艰,是人类进入最初文明的标志,这个意愿,孟子将它归结为恻隐之心,即同情之心。


大疫无义,教育何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天使,也驻着一个魔鬼,你用善良去滋养她,唤起的就是天使,而仇恨也可以让魔鬼狂欢。


我很担心我们的教育,我们可以对标很多数据标准,反而忽视了育人的本质:信仰的力量和向“善”的从容,反思我们教育的最大缺失是健全人格素养的塑造,是人性的光辉和人文精神。我们有责任塑造同学们健全的人格素养,大爱无疆、心怀感恩、富有同情心、分享和互助。艺术与设计不仅仅是一门职业,而是一种态度、一种眼光、一种责任,它就存在于日常的生活之中,这种处世态度会在灾难面前流淌出向善的从容和人性的光辉。


而今的暂停,难道不是转变的契机,如果人类文明的根基的能够被病毒净化,我们真的应该感恩这个“敌人”,我们需要这样的“敌人”给我们“赋能”,给我们启示,带来启明之光,我坚信这束光可以把不幸的阴霾撕开,让阳光和希望透洒进来,唤醒人性的光辉……



 

城市设计学院院长 王中





刁婵娟

学号 131607033



《雀斑女孩》 金属 2220*1000*1650mm、 1400*500*1740mm

陈设艺术品设计工作室

指导教师:梁建国、夏德武、江欣宜、陈娜、钱亮


【作品简介】

生发于面颊的雀斑成为作品的灵感来源。作者结合自身经历,探讨大众对于雀斑的态度变化,同时窥见时代审美发展。瑕疵亦能诠释出别样美感,成为个性的标志。学会悦纳自己之时,雀斑会灿若群星。


董方柔

学号 131607194


《生肖异想》 复合材料 4260*3300mm

陈设艺术品设计工作室

指导教师:梁建国、夏德武、江欣宜、陈娜、钱亮


【作品简介】

生肖文化是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文化内涵鲜活生动,我从一个生肖的梦境出发,设计的这一系列艺术品。曾经的我想象自己置身于生肖童话世界之中,和谐静逸,简单质朴。我用折纸的形式表达这种外在的静,并隐含内在的动,一动一静正迎合自然之道。


范丽雯

学号 131607089



《ME》 金属 1050*2600mm

陈设艺术品设计工作室

指导教师:梁建国、夏德武、江欣宜、陈娜、钱亮


【作品简介】

从气泡镜中可以看到不同的不一样的“我”,它可以千变万化,可以随着观众、灯光、环境、位置的改变而变化,每个画面都转瞬即逝。希望通过本作品可以让观众看到不一样的自己并且接受每一个自己。因为你所看到的每一个“我”,都有不同的独特意义。


连敏婷

学号 131607190



《羽翼》 金属 2500*1500mm

陈设艺术品设计工作室

指导教师:梁建国、夏德武、江欣宜、陈娜、钱亮


【作品简介】

作品是以鸟的艺术元素为创造灵感,提取翅膀的元素,提炼设计、转换造型。通过陈设艺术与科学技术融合设计,在设计的造型艺术基础上,结合联动结构与声、光、电的技术应用,展示出翅膀划过天际的印象,同时为观者创造出身临其境的想象空间。


林丽桑

学号 131607069



《put a smile on your face》 硅胶、树脂  160*240*450mm *7

陈设艺术品设计工作室

指导教师:梁建国、夏德武、江欣宜、陈娜、钱亮


【作品简介】

灵感来源于云南民间吉祥物瓦猫,在保留其文化韵味的同时,对瓦猫进行现代个性化尝试创新,赋予其新的活力与艺术语言。并以小丑为主题,来提醒人们,我们每个人都向往快乐,但有时候由于某些原因却把它遮蔽了,那么它在提醒我们不要遗忘快乐。


石淋梓

学号 131607152



《‘鹿’》金属 2700*1300mm

陈设艺术品设计工作室

指导教师:梁建国、夏德武、江欣宜、陈娜、钱亮


【作品简介】

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敦煌壁画《九色鹿经图》,深入挖掘敦煌文化的历史脉络之后,以写意的手段将九色鹿的形象提炼出来,并以中国传统的“异时同图”构图方式呈现在观者面前。辅佐以适当的灯光效果,来表现出九色鹿的静谧幽深。


时雪瑞

学号 131607041



《三彩》 白瓷 120*350mm、330*210mm、650*140mm、390*310mm

指导教师:梁建国、夏德武、江欣宜、陈娜、钱亮


【作品简介】

作品是在传统三彩的工艺技法与现代设计美学的相互碰撞下产生的。对称与非对称的釉色与纹理之间的相互交融;凹刻的不只是工艺技法上的表现形式,也代表着三彩文化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影响。


王思棋

学号 131607159



《合》    木、玻璃  1202*421*1074mm 312*312mm*1049mm、368*940mm*743mm

陈设艺术品设计工作室

指导教师:梁建国、夏德武、江欣宜、陈娜、钱亮


【作品简介】

作品从榫卯结构出发,采取现代榫的连接方式,展现榫卯的结构美。作品选取具有温厚感的木材与透明玻璃,展现榫卯连接的内部结构,同时也保持外部造型的统一和流畅感。


王瑶琳

学号 131607136



《山纸川行》 综合材料 2000*780*100mm*3

陈设艺术品设计工作室

指导教师:梁建国、夏德武、江欣宜、陈娜、钱亮


【作品简介】

生命绵延不息,一张写满字的纸并不是它的终点。破碎、揉合、再生之后的废纸便可重新熠熠光辉,甚至比之前更加夺目。纸如此,生命亦如此。本作品将废纸材料制作成变色纸浆,以另类的方式展示千里江山图。在温度的变化下,白色的纸浆开始出现颜色,画卷重现生机。冷却后,色彩渐渐消失,回到最初的原点,等待下一次时机。如此循环往复,正如生命不断绽放的光彩。


王中艺

学号 131607140



《鱼游》 金属 艺术品:1500*1000mm

圆盘:1000*100mm

陈设艺术品设计工作室

指导教师:梁建国、夏德武、江欣宜、陈娜、钱亮


【作品简介】

取自于传统文化中的阴阳鱼形环转相抱的太极图,提取其旋转倒置,身型扭转的造型点,与传统的竹编工艺相结合,在编织结构上的组合形成肌理效果,在整体结构上的线形叠加营造层次感,创造在东方语境下的陈设艺术品。


于家祺

学号 131607082



《跃动》 金属 2000*2000mm

陈设艺术品设计工作室

指导教师:梁建国、夏德武、江欣宜、陈娜、钱亮


【作品简介】

这是一个立体悬挂雕塑装置。从正面看,有聚有散的鱼群仿佛在水波间游动,组成了三只正在“跃动”的猫的形象,从侧面看,鱼群仿佛化为了繁星点点,洒落在空间中。猫的跃动,鱼的跃动,水波的跃动,共同组成了这幅画面。


于晓萌

学号 131507329



《镜像》 不锈钢、pc塑料、环氧树脂 

艺术品:600*500*2900mm

展台:1300*400*50mm

陈设艺术品设计工作室

指导教师:梁建国、夏德武、江欣宜、陈娜、钱亮


【作品简介】

灵感来源于中国园林中的造石艺术,尝试用现代化的手段解构,然后用模块组合的形式重新创作,并尝试运用新材料演绎山石与园林水系的关系。以重构石与影的关系为切入点,拓展设计具有东方意向的当代艺术品。


张文琦

学号 131607014



《形》特种纸 3500*1400mm

陈设艺术品设计工作室

指导教师:梁建国、夏德武、江欣宜、陈娜、钱亮


【作品简介】

折纸的乐趣大多源自于孩提时期自己动手做点东西来取悦自己。无需太多,仅一张纸,几分钟的时间足够收获这份简单纯朴的快乐。希望折纸这项古老的技艺能在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也期望人们能够在充满压力的生活间隙中像这样在一些看似普通寻常的地方收获一些简单的快乐。


白冰

学号 131607192



《Unbalance》 

23*20*15cm*3、 110 * 90cm *2

陶瓷设计工作室

指导教师:黄春茂、罗爽


【作品简介】

动物自身的行为、人类作用到动物身上的杀戮、伤害、利用等行为,与人类渴望生存、无限的欲望往往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而人类却给动物和自然带来巨大的伤害。通过相似的痛苦、相近的生理现象以及具有相关性的行为来体现人与动物之间的联系,转化成首饰并佩戴在具有相似感知的部位来激发更多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身处在同一个生态环境下,人类终究作为高等生物可以肆意利用其他生物,还是万物皆平等?


贺留洋

学号 131607237



《她我—存留》 30*10cm

陶瓷设计工作室

指导教师:黄春茂、罗爽


【作品简介】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半生操劳,却从未拥有过属于自己的一套首饰,从我出生到长大,母亲温柔细腻的爱一直如同春雨一般,而我却不及。所以我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母爱结合佛经中阐述的人生疾苦去设计出一套独属于她我的首饰。陶瓷材料相对于其他材料来说是温柔的,是内敛含蓄的,是与母亲朴素的情感表达方式相呼应的,在创作中我将陶瓷和少部分其他材料相结合再与手工雕刻的纹理有机的结合起来,体现别具一格的张力和美感,用以表达我的记忆深处母爱的温柔细腻。


惠灵欣

学号  131607080



《于时予痕》 35*50cm*4

陶瓷设计工作室

指导教师:黄春茂、罗爽


【作品简介】

时间与空间的交界处充满了个体的生存记忆和情感体验,而所谓“于时予痕”就是通过三维模型的方式,把时空中的这种情感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


李梦雪

学号 131607118



《润色青铜》 200*200cm

陶瓷设计工作室

指导教师:黄春茂、罗爽


【作品简介】

自青铜器形的造型特点出发,实现具有反差感知的釉色与造型的融合美感。


冉舒羽

学号 131607078



《裂缝Tearing》 影像 10*6cm,25*18cm, 13*18.5cm,120*120cm

陶瓷设计工作室

指导教师:黄春茂、罗爽


【作品简介】

空想建筑与虚构小说,厄运的体系结构。以一座从未使用过的监狱为原型,收集其已有的信息进行写作,将两者融合在一个默片的形式中,通过影像的方式呈现。


王净楹

学号 131607179



《阿米乃》 200*150*120cm

陶瓷设计工作室

指导教师:黄春茂、罗爽


【作品简介】

我出生一个回族家庭,家庭里定期会有一些和宗教文化相关的集会,在饮食方面,发现好像并没有针对回族人群特殊的生活饮食习惯而设计的餐具,所以便从饮食文化方面入手,设计一套符合回族饮食习惯的餐具。用花纹几何图案设计,简单的造型以及符合饮食习惯的体量设计将伊斯兰文化融入到餐具设计当中。


吴潇涵

学号 131607088

<, BR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MAX-WIDTH: 100%; 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TOP: 0px; PADDING-LEFT: 0px; MARGIN: 0px; PADDING-RIGHT: 0px">


《柱子》 200*200cm

陶瓷设计工作室

指导教师:黄春茂、罗爽


【作品简介】

赛博朋克美学与传统陶瓷的结合,通过高大造型和特定空间的对比,形成新的视觉感受。


吴晓彬

学号 131607013



《潜意识宗教幻象》 72cm×108cm

陶瓷设计工作室

指导教师:黄春茂、罗爽


【作品简介】

通过构建私人语言,把个体的潜意识宗教情结唤醒,从而在特定空间中呈现出来。


张琳

学号 131607215



《宴》80*400*200cm

陶瓷设计工作室

指导教师:黄春茂、罗爽


【作品简介】

一个黄金满地、鲜花盛开、欢快自由地遥远国度,一个传说中的一方乐土,一场跨越时空的宴会。


张钰涵

学号 131607158



《本我、自我、超我的抽象化表达》 130*260cm*2

陶瓷设计工作室

指导教师:黄春茂、罗爽


【作品简介】

借助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以综合材料在质感上的区分和形态上的变化对其进行抽象化表达,去表达我自身对于个体在不同成长阶段的部分认识。


周腾

学号 131607216



《时器时代》150*65*185cm

陶瓷设计工作室

指导教师:黄春茂、罗爽


【作品简介】

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记忆,一些被淘汰一些在进步,这是属于这个时代的烙印。<, /FONT>


高含

学号 131607064



《拜金主义》 黄金、玻璃、钻石、pvc 450*150cm

金属工艺工作室

指导教师:李骞,牛若晨,余瑶,刘芷含


【作品简介】

消费主义的深化引发拜金主义的滋长,拜金主义者在资本的“以太”之光中迷失,甚至神化金钱本身。作品凭借贵金属的象征性含义,假想给予黄金和珠宝治疗意义,以医疗器械为载体使其与身体发生“治愈性”连接,试图引发人们对于拜金主义的深思。


贾韵文

学号 131607114



《伤怀之物 伤怀之神》 铜、综合材料 420* 240cm 、30*40cm 、360*177cm 、15*30cm

金属工艺工作室

指导教师:李骞,牛若晨,余瑶,刘芷含


【作品简介】

在高科技与信息化的洪流之下,人类的原始情绪往往被忽视或隐匿。作品截取“伤怀”这一原始的人类情感,对人与生物的终局进行思考与假设:凝重的时间和记忆,内核只是叹息般轻柔的虚空。而人类的“遗留之物”作为传递这一观念的介质,同时暗示了万物终将化作一声无形的轻叹。


黄晓薇

学号 131607235



《色》pvc、综合材料 3.5*1.5m、120*69cm、136cm×136cm、120*69cm、136*136cm  

金属工艺工作室

指导教师:李骞,牛若晨,余瑶,刘芷含


【作品简介】

作品《色》灵感来源于一种皮肤疾病——湿疹。作品以金银为主要载体,钻石、珍珠、宝石、综合材料等作为点缀进行创作,从感官上进行主观表达出本人的理解感受,并希望给受众带来不一样的共鸣。


吕洪莹

学号 131607174



《Glistening Ripple》 玻璃、黄铜、亚克力、树脂、钢、镀金 447*238cm 、400*123cm

金属工艺工作室

指导教师:李骞,牛若晨,余瑶,刘芷含


【作品简介】

水清澈而洁净,是自然的,有活力的,承载出世间万物延续的根基,光纯粹而光洁,是炽热的,动人的,是富有生命张力的动态的美学。穿梭的光,流动的水,两个自然的元素在自然中交织。Glistening Ripple系列作品是以光与水的动态共鸣为灵感创作的胸针系列,将首饰作为载体,呈现自然之美。


马家欣

学号 131607031



《IJNIURED CUBE》 铜、银、镀金  

6*6*6cm*12  、366*130cm

金属工艺工作室

指导教师:李骞,牛若晨,余瑶,刘芷含


【作品简介】

以坚硬为初印象的金属立方体,受到创伤后会留下什么样的伤痕?——通过将人体的伤痕与方块结合,使有机形的伤痕与几何形的方块产生视觉上的反差,同时以金属材质造形使人们体会伤痕的独特美感。


秦建港

学号 131607145



《情感几何》记忆棉、树脂、银(镀金) 

400* 240*50cm、400*250cm、250*250cm

金属工艺工作室  

指导教师:李骞,牛若晨,余瑶,刘芷含


【作品简介】

每种情感都是复杂的,但不考虑所有因素,回到最初,它是简单的,就像当你还是孩提时代时的感觉。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用不可恢复的记忆绵,通过塑造记忆棉与线去表现情感。情感的流露,不可恢复的记忆,通过简单而又有深意的痕迹表达出来。金银的线像宝贵的挫折,不管经历什么,不管结果如何,都会有所收获,而这段记忆也非常值得留念。


唐慧

学号 131607028



《温柔的刺》 银、硅胶 1.4*4.3m、0.8*1.8m

金属工艺工作室

指导教师:李骞,牛若晨,余瑶,刘芷含


【作品简介】

灵感来源于荆棘,选取荆棘形状尖利的这一特点进行设计。作品尖锐部分采用柔软的硅胶材质,底部以金属为主。这样外形看起来尖利无比,但实际触碰佩戴却不会感到扎人。形成视觉与触觉上的反差感。


王君安

学号 131607084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陶土、综合材料、硅胶、黄铜 

10*8cm、10*8cm、5*2*8cm、16*6cm、

15*6.25cm、15*5cm、6*18cm、6*18cm、

210*297mm

金属工艺工作室

指导教师:李骞,牛若晨,余瑶,刘芷含


【作品简介】

个体情绪不同的来源与感受使其体验的倾向性都有所不同,随着人类通讯传递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所传递的方式愈加复杂,人类情绪的识别与体验与五感在其中是密不可分的,五感的感知强度影响接受的信号,作者通过这个概念来研究个体情绪的微妙差异。触、听、味、嗅、视,每个之间本身的敏锐程度不同以及个体情绪的些许差别,来表达其不同之处,示意遇到感同身受的礼物便去珍惜,感受不到的也给予一份理解与包容,存在即合理。


王沁文

学号 131607019



《分寸之间》 紫铜 400*280cm、100*100*7cm、90*90*7cm、80*80*7cm、70*70*7cm

金属工艺工作室

指导教师:李骞,牛若晨,余瑶,刘芷含


【作品简介】

人是如此复杂,而相处时的人们当局者迷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点,于是我从折叠的形式出发,创作可伸缩折叠金属胸针以探索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分寸感,希望相处能简单些,少一些可避免的冒犯。


韦滟

学号 131607072




 

《Virtual》 金属、玻璃、宝石 254*294cm、228*210*48cm

金属工艺工作室

指导教师:李骞,牛若晨,余瑶,刘芷含


【作品简介】

虚拟现实: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接收到的大部分信息都经过了不同程度的处理,夸大和隐瞒,真假难辨,我们所听到和看到的不再是帮助我们判断事物本质的唯一证据。有了这个主题,我选择用光作为视觉上的“欺骗”——折射效应,来讲述这种不真实的信息传递。这种信息难以识别就像这些光学首饰一样,线索只能通过多角度的检查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只能通过个人的感受、体会和思考才能看懂。


周雅雯

学号 131607198



《Doris.Z》 异形珍珠、镀金 100*500cm、150*350cm

金属工艺工作室

指导教师:李骞,牛若晨,余瑶,刘芷含


【作品简介】

“匀称中若无异点,则无绝色可言。”作品通过《丽姬娅》中对美的阐述,引申出一个为女性所服务,符合女性审美的首饰品牌。Doris.Z品牌理念:不去更改其原本的自然形态,释放“随心”一般的美,世界上没有两颗完全一样的巴洛克珍珠,正如每一位女性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作品以珍珠自身形态出发,制作了色彩明快、少女感强甜品系列的首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