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美术12讲》

                 二次开课的幕后花絮

 

时值全国人民面对疫情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之际,在校党委的全面领导下,教务处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积极落实在疫情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网络教学工作,并努力承担社会责任,于近期相继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推出了一系列中央美术学院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助力全国高校师生和广大学习者在线抗“疫”。

此次我校共有四门在线开放课程登陆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其中,首次上线运行的有两门课程,即人文学院李军教授于3月10日开课的《文化遗产的诗学》(第一季)和将于3月23日开课的设计学院费俊教授、王黎明副教授的《艺用人体动态研究VR教程(行走篇)》;另外,去年作为我校首批上线并获得社会高度赞誉的两门课程也已在这个春季再次上线运行。令人可喜的是,二次上线后仅仅四周,造型学院基础部叶南教授的《素描教学基础课程》就达到了19000人次的超高订阅量,人文学院吴雪杉教授的《中国现代艺术12讲》也在同类课程中脱颖而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抗击疫情期间,这一系列中央美术学院在线开放课程能够成功上线运行并迅速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充分体现了我校对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融合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及在国内艺术类在线教育的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引领作用。


《中国现代美术12讲》开课情况


2019年9月24日第一次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开课
2020年2月25日第二次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开课
https://www.icourse163.org ➞➞搜索如下任一关键词:中国现代美术12讲/吴雪杉/中央美术学院➞➞进入课程学习

《中国现代美术12讲》课程宣传片

课程概述


《中国现代美术12讲》通过对中国近现代著名美术作品进行个案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12次课程,每次选取一件美术作品或一个艺术现象进行深度讲解,从作品本身入手,提出具有导向性的研究问题,结合作品形式风格、社会背景和艺术家的思想观念,以提供证据、逐层论证的方式解答问题。
授课目标


1.培养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提高图像分析能力;
3.中国现代美术领域中的独立研究能力。

课程大纲


1  前线去:胡一川对革命工人的视觉建构
1.1 《到前线去》的形式特征
1.2《到前线去》创作的时间点
1.3 “前线在哪里
1.4 反抗的工人形象
 
2  祖国的防卫:黄新波与1930年代的义勇军图像
2.1《祖国的防卫》创作缘起
2.2 风雨中的血肉长城
2.3 1936年的义勇军图像
2.4《祖国的防卫》的创作与批评
 
3  钢铁长城:廖冰兄1938年漫画中的国家理想
3.1 两种铁的长城
3.2 钢铁长城与重工业
3.3 工业的视觉形象
3.4 从批判到夸耀:工业形象的转换
 
4  边城废墟:风景中的民族寓言
4.1 镇南关的守望者
4.2 剧宣四队与冯法祀
4.3 树的象征
 
5  会师东京:国家象征与徐悲鸿的抗战图像
5.1 《会师东京》与会师东京论
5.2 平生好写狮
5.3 醒来的雄狮
5.4 象征之图
 
6  不到长城非好汉:沙飞抗战摄影的历史构建
6.1 沙飞的长城摄影
6.2 双重目光下的长城
6.3 不到长城非好汉
 
 叶浅予中国画的
7.1 叶浅予的漫画与速写
7.2 “夹生饭式的中国画
7.3 作为新兴作家的叶浅予
7.4 “
7.5 回归传统与风格的成型
 
8  蛙声十里出山泉:齐白石笔下的画外音
8.1 老舍的立意
8.2 齐白石的构思
8.3 蛙声如何表达
8.4 赞助与市场
  
9  新开发的公路:1950年代的公路图像及其话语空间
9.1 美展里的公路
9.2 新在哪里
9.3 幸福的纽带
 
10  南京解放:历史、媒介与图像
10.1 南京解放及其最早的视觉再现
10.2 个人视野下的革命叙事
10.3 南京解放的影像重构
10.4 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的南京解放
 
11  女性、社会与自我:从潘玉良的自画像展开
11.1 潘玉良的自画像
11.2 花卉与女性
11.3 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
 
12  重写黄河
12.1 怒吼的黄河
12.2 新中国黄河的几种视觉方案
12.3 民族与历史


《中国现代美术12讲》二次开课的幕后花絮


Q

1.您能结合您的研究领域说一说您如何开始线上课程的录制的吗?

A

我自己的研究领域比较庞杂,2016年调入中央美术学院之后,教学任务以明清美术史和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为主,后来又主要集中在本科二年级的“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本科三年级的“中国现代美术与视觉文化研究专题”以及若干研究生课程。2017年,学校推动在线课程视频录制,要求人文学院先期提供两门课程。人文学院领导们讨论之后,将其中一门交给李军老师, 另一门让我来做。

Q

2.我们现在知道了您是主要侧重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研究那么您能具体的说一说近现代美术史的课程框架吗?

A

在人文学院的教学框架里,近现代美术史课程大致分作两个层次:本科一二年级的基础课,侧重知识讲授;三四年纪的专业选修课,侧重方法论和研究能力培养。基础课以教材内容为核心,教师做适当扩展。高年级的专业选修课没有教材,教师自己决定教学内容,同一门课程交给两个老师来上,只要教学效果达到,基本上就可以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考虑到在线课程的受众主要不是本校学生,没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MOOC体例还要求每一讲独立成篇,甚至每10到15分钟各自独立成篇,我决定跳过“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在原先“中国现代美术与视觉文化研究专题”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形成了现在的“中国现代美术12讲”。

Q

3. 对于这次上线的《中国近代美术12讲》的内容是基于您个人的研究吗?

A

12讲内容都基于我个人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其中9篇已经发表,还有3篇待刊。课程标题大部分也与论文同名。人文学院鼓励教师将自己的最新研究贯彻到教学当中,毕竟自己的研究还是自己讲起来靠谱,别人的研究尽可以让同学们自己阅读。从制作MOOC的角度出发,也可以避免教学内容与其他网络课程重复。

Q

4.什么时间开始录制的呢?

A

2017年开始试录,教务处要看看效果。当时讲的是“会师东京:国家象征与徐悲鸿的抗战图像”,也就是现在的第5讲。那是2017年刚刚完成的一个研究,讲起来新鲜热辣。据说领导们审过很多遍;又据说领导们要求央美MOOC作出央美水平,教务处表示压力山大……最后整个拍摄完成,经过漫长的后期制作,2019年正式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线。

Q

5.您自己怎么评价自己的课程呢?

A

就像论文一样,写出来之后只管任人评说。网络课程也是。不过在当前全民网课的形势下,它能够为美院的教学提供一点便利和帮助,我还是感到由衷的高兴。

课程链接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CAFA-1206457824



教师简介


 

出版专著